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、猇亭之戰并稱為“三國”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。官渡與猇亭之戰是真打了。官渡戰敗,袁紹病,死了;猇亭戰敗,劉備病,死了。唯獨赤壁之戰曹操全身而退,歇了兩年又出去打,其實力不見削弱。官渡之戰與猇亭之戰袁紹與劉備是真敗了,特別是官渡之戰,袁紹的文臣武將死降殆盡,難怪他活不下去。反觀曹操的赤壁之戰,其手下頭面人物一個都沒有損失。于是乎讓人困惑,赤壁之戰到底打成什么樣?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應該說,局部戰爭也蠻慘烈。據《三國志·武帝紀》裴松之注引《山陽公載記》的說法,曹操從華容道撤退時,道路泥濘不通,又刮著大風,想必人驚馬乏的。曹操命令疲憊的士兵背草來填,人馬才能過去,一些累得動不了的士兵被人馬踐踏在泥里,死了很多。其原話是“(曹操)引軍從華容道步歸,遇泥濘,道不通,天又大風,悉使羸兵負草填之,騎乃得過。羸兵為人馬所蹈藉,陷泥中,死者甚眾”。易中天先生在《品三國》里把“羸兵”稱為“本來就是體弱的,老弱病殘,甚至可能是傷病員,或者是得了傳染病的這些人”,我覺得不太妥,老弱病殘怎么還能去背草呢?當時情況那么急,讓這些人拖著病體去干活,不是自己拖延時間嗎?“羸”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“瘦”,一個是“疲勞”。我理解的“羸兵”應該是疲憊的士兵,大家從戰場跑出來能不累嗎?還能從戰場跑出來,會是老弱病殘嗎?當然,因為很累了還要去負草填坑,一時滑倒起不來就不奇怪了。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仗打到這個地方其實已經接近尾聲,因為過了這里到了南郡,孫劉聯軍也停止追擊了,《三國演義》里說諸葛亮讓人這里放一炮,那里舉把火,在《三國志》找不到依據。赤壁之戰的高潮部分應該在燒船那一段,可在這關鍵部分陳壽卻搞得很混亂,到底是誰燒了曹操的船,一會說是劉備一會說是黃蓋,一會又說是曹操自己。一本《三國志》里,在曹操和劉備的傳,說是劉備干的;在周瑜和黃蓋的傳,說獻策與燒火的都是黃蓋;到了孫權和郭嘉的傳,又講燒船的是曹操自己。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可以肯定,黃蓋是參與了,因為如果船是曹操自己燒的,周瑜和劉備的兵不可能及時趕來追擊。但也不能說肯定黃蓋燒的,曹操和劉備就沒有燒。孫權一方戰前討論要不要降曹時,張昭有個說法,講曹操的船有數千,真實情況就算只有數千的十分之一,也是數百條。黃蓋帶著十條火船來燒曹操的幾百條船,這得多長時間才能全點燃呢?在這么長的時間里,如果曹操只顧逃跑,他從船上上下幾個來回都來得及。合理的猜想是,當時黃蓋詐降騙過了曹操,他的載有易燃物的船得以靠近曹操的船,然后燒火制造混亂。而劉備則遠遠地策應,當看到黃蓋得手了,他也大舉進攻,大放其火。此時曹操看到救火已經不可能了,為了不讓物資落入對方之手,自己也一把火燒了。于是就出現了三家都放火的記載。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誠如此,在決定放火時,曹操應該先把人撤出來,起碼核心人員要撤。于是乎便講得通了——雖然曹操打了敗仗,但他有止損動作,所以沒有既損兵又折將。曹操北撤后,長江邊上的重鎮江陵,也就是荊州城,依然在曹仁的手里,周瑜在那里死磕了一年多,雙方死傷數萬人,曹操把曹仁撤回襄陽,周瑜才算有了重大戰果。劉備倒聰明,他趁周瑜忙著,自己去接收了長江以南荊州的另三個郡。曹操撤退時,原來隨劉琮一起投降過來的士兵逃跑現象比較嚴重,嚴重到那些人跑到劉備那里,劉備說地盤不夠養不活了,這便有了向孫權“借荊州”的由頭。劉備借荊州,實際只是借荊州的南郡,治所在江陵(周瑜死磕了一年那地方),太守是周瑜。當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,坦白講,周瑜就白打工了。有點扯了,但說明了曹操的進一步后撤已非赤壁之戰之罪,如果不注意時間跨度,很容易把曹操之后的一些損失記到赤壁之戰“戰果”上。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EG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正如誰燒的船一樣,對這場戰爭的描述,陳壽在不同的人物傳記里寫得不盡相同,因他又以魏為正統,所以存在著為曹操諱的嫌疑。也因他語焉不詳,所以關于這場戰爭曹操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,損失多大,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。不過有一點陳壽諱不了,即人的功過你可以寫得濃淡,但人的生死不能記有出入,否則就不是諱不諱的問題,而是實不實的問題。這場戰爭曹操確實沒有損失大將或重臣,就連打得轟轟烈烈的《三國演義》也只見甘寧斬了一個馬延。因此,從這個角度來說,赤壁之戰所謂的“經典”,怕是摻了水分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