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平之戰的緣起,是因為秦國攻打韓國,占了一個重要的地方,當時叫野王,也就是今天河南焦作地區的沁陽。這個地方對韓國很重要。韓國的國土一部分在今天的山西,一部分在今天的河南,河北還掛了個角。沁陽呢,是韓國都城新鄭,就是今天的新鄭,聯系山西的一個重要通道。如果把野王一占,帶來的結果,就是韓國上黨郡。整個一個十七座城的大郡和韓國的國都都徹底斷了聯系。所以,韓國無奈之下,就把上黨郡和它下屬的十七個縣獻給秦國,求和。這本來是秦國和韓國之間的一場戰爭,但是這場戰爭把趙國給拖進來了。上黨郡的太守是個很有頭腦的人,他知道野王一占,他的上黨郡和韓國都城的聯系就中斷了,而韓國的國君又下令,讓上黨郡投降秦國。他就想在上黨郡上做文章,他說與其把上黨郡給秦國,不如把上黨郡給趙國。趙國不費吹灰之力,得到一個大郡,十七個縣,趙國就有可能接受。而趙國一接受,秦國肯定惱火,那么秦趙之間就會引發一場大戰,這個時候,如果趙國介入這場戰爭,對韓國來說就非常有利,反正上黨郡是丟了。從韓國丟出來了,丟給趙國,還多了一個幫咱們打秦國的。給了秦國,只會使秦國更強大。所以上黨太守就擅自改變了韓國國君的命令,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。這個消息傳到趙國以后,趙國上層就亂了,討論這個事。這時候在位的已經是趙孝成王了。趙孝成王就和手下最重要的兩個公族,一個事平陽君趙豹,一個事平原君趙勝(這個趙勝很有名,戰國四公子之一),和他們兩個商量。趙豹就主張不能要,你要了這個郡,那秦國就可以把一腔怒火泄到趙國身上,秦趙之間有一場惡戰,得不償失。而平原君趙勝認為不要白不要,一個郡十七縣,憑什么不要。請大家注意這兩個人,這兩個人都姓趙,都是趙國的公族,國君的親戚。趙惠文王時期,趙惠文王一有畏難,找誰商量呢?趙國的公族,不找廉頗了。所以這個時候,趙孝成王一繼位,遇到大事,明顯找貴族、公族商量。商量的結果,趙孝成王也覺得不要白不要,決定要。這下,馬上就得來一個必然的反應,秦昭襄王震怒,不是一般的怒。這叫到手變轉手,本來是到手的上黨郡,現在一轉手成了趙國的了。秦昭襄王立即就派了了一個大將帶兵攻打上黨,很快就把上黨打下來了。打下上黨以后,上黨的老百姓不愿意,雖然他們的土地被秦國占領了,但他們不愿意做秦國的子民,上黨郡秦國的老百姓,全部往趙國逃。趙國這個時候就派廉頗去援救,廉頗就帶兵駐守長平,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。在這個地方,秦趙之間要有一場大戰。當然這個戰斗開始打得并不順,特別是開始廉頗打得不順,廉頗在接受命令以后,在上黨之戰初期打得不好,損兵折將。但是,廉頗非常有經驗,一看到秦軍來勢很猛,自己練練受挫,就下令高筑壁壘,固守不站,耗上了。廉頗這一耗,就跟秦軍耗了三年。kv0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這個消耗戰耗了三年,秦國就吃不消了,秦國就想辦法怎樣能把廉頗這個人拿掉,就使用了反間計。秦國派人花了很多錢,到趙國散布謠言,說第一,廉頗馬上就要投降了,因為他打敗仗了,趙王斥責他,所以廉頗想要叛變趙國。第二,秦國不怕廉頗,你看廉頗三年不敢出戰,秦國最怕的是打瘀與之戰的趙奢的兒子趙括,吧這個謠言散出去了。這個話就傳到趙孝成王那兒,趙孝成王就召見手下一個重要的謀士,叫虞卿,很有名的一個大臣。趙孝成王開始見虞卿的時候,就提出來要和秦國決戰,但是他手下還有一個大臣反對,認為應當議和。說來說去以后,虞卿就說不能議和,他反問趙孝成王,說現在戰與和的主動權在我們手里,還是在秦國手里?趙孝成王說在秦國手里。第二,秦國和我們打仗是想得到上黨郡呢?還是想徹底打敗趙國?這個問題就很有水平了,如果是想徹底打敗趙國,那么長平之戰就不是一場一般的戰爭,就是生死決戰。趙孝成王就回答,說秦國確實想通過這一仗打敗趙國,這個問題就明顯了,主動權在人家手里,而秦國是想徹底打敗趙國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虞卿就提出了一個辦法,如果你意識到這時一場決戰,就應該立即派使者帶著最珍貴的寶物到楚國去,到魏國去,這個消息反饋到秦國,秦國就會感到趙楚魏三國要合縱了。如果三國聯合對付秦國的話,秦國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。這時候你再和他議和,就能談成。虞卿這個意見被趙孝成王否決了,其實虞卿說的是很有道理的。等趙孝成王派了使者到秦國以后,他第二次召見虞卿,說我的使者已經去了,秦國已經接納了,你覺得怎么樣?虞卿說,使者去也談不成,而且你這次派的使者不是一般人,是個趙國身份非常高的一個人,這個人一到秦國,和談肯定不成。秦國可不是一般的國家,它會拿著你重要的使者做新聞點,爆炒一番,鬧的沸沸揚揚,讓整個山東六國都知道,趙國派了個重要使者到秦國議和。這個消息只要一傳出來,無論是魏國楚國都不會和你合縱了,因為你要求和了,所以你這個使者去,是個天大的錯誤。使者一到,再想合縱,再想搞一個反秦聯盟都搞不成。當秦國知道沒有人幫你的時候,再來打你,你是談也談不成,打也打不贏,這就是虞卿的看法,非常有遠見。但是趙孝成王怎么樣?不采納,所以我們看從趙武靈王,到趙惠文王,到趙孝成王,趙國的國君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。趙孝成王連識人之明都沒有,結果在這種情況下,秦國的反間計起了作用。趙孝成王本來對廉頗就不滿意,而且又聽說廉頗要投降了,就下令,易將。把廉頗撤了,把秦國揚言最怕的趙奢的兒子趙括派去代替廉頗。這個趙括可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,他和一個典故密不可分,就是紙上談兵。 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|